陳Sir揚言(第146 4期)
  我建議除了懸掛“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”和“不要輕易相信熟人”的警示之外,還要增加一條警示“不要輕易相信自己”。
 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,廣州就到處張貼著“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”的警示。城中媒體註意到這一現象並且專門採訪了兩位學者。一位認為“公共場所的宣傳提示有問題,假設‘陌生人’都不可信,會造成深遠的影響”,潛移默化或會加劇社會成員間的隔閡。另一位學者也認為,把“陌生人”當作防範對象,在公共場所廣為宣傳,會產生“負作用”。有趣的是,兩位學者都沒有提出可以用什麼樣的字眼來代替警示中的“陌生人”三個字。
  我嘗試著做這道語文題。用任何字眼代替原警示中的“陌生人”三個字,提示公眾不要上當的原義不能改變。這才發現很難。媒體不妨發動大家來做這道題。“不要輕易相信別人”———這一下打擊面比陌生人更大了,除了自己誰都不能相信?“不要輕易相信騙子”———知道了他是騙子我還相信他?有病啊!“不要輕易相信不認識的人”———這和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就是一個意思嘛!我想來想去真是想不到一個合適的詞。倒是廣州話的“笑騎騎,放毒蛇”更加形象一些(編註:無事獻殷勤非姦即盜)。沒有任何特指的人群。但是非廣州土生土長的人士看不懂啊。真是捉急!
  其實這條警示本身是沒有任何惡意的。騙子在公共場所搭訕招搖撞騙,總有上當的人。相關管理部門給“人傻錢多愛上當”的人們提個醒,是人情也是道理。問題只是出在我們以此為出發點考量人際關係時的畏縮態度。與陌生人行騙相對應的另一個社會現象是傳銷,黃皮樹上鷯哥———唔熟唔食,專門殺熟。不管是對陌生人還是熟人,毫無廉恥之心地騙,心狠手辣地騙,無孔不入地騙才是真相。專找熟人下手和專找陌生人下手只是騙子的兩種手法而已,本質上沒有什麼不同。所以,我建議有關部門在公共場所懸掛“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”的警示的同時,不妨再懸掛一條“不要輕易相信熟人”。把“陌生人”當成危險的信號乍眼看來很不妥,實際上只是我們不願意接受“受騙”這個殘酷現實而已。
  我們知道,一個人的關係“圈子”是這樣的,家庭是核心,家人是無論如何都不能背叛的———這一條因為傳銷的出現早已被打破,而其他的一切都隨之被破壞掉了———然後是核心家庭的七大姑八大姨,姻親血親之類的親戚,然後是同學、同事和各式各樣的朋友。這一堆人之外九唔搭八的就叫陌生人。這個“圈子”本來的組成秩序決定了人們對所有人的信任程度。越是往裡信任度越高,越是靠外,信任度越低。因此,不要相信陌生人、不要和陌生人說話,這是完全正常的事情。不過被裹挾在人財物大流動的城市化大潮中,誰都無法只活在熟人圈裡,誰都免不了要和陌生人打交道,甚至天天打交道的都是陌生人。在離開了熟人圈的庇護之後接著喪失了對陌生人警惕的本能,“誰對我好誰就是好人”成了很多背井離鄉的青年識別他人的標準,這是之所以對陌生人行騙屢屢得手的社會原因。
  無能的佈道者喜歡用事實的另一面讓人心安———好人還是大多數。從數據上來講,這話百分之百是正確的,但是從邏輯上來講,這話的紕漏卻不小。好人還是大多數說明瞭什麼呢?是因為好人占大多數就相信一切人?還是因為好人占大多數就可以忽視壞人的存在呢?最要命的是,這個不無善意的勸世之說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事實:壞人作惡的能量比好人行善的能量要大得多。這就是為什麼中國有句成語叫做杯弓蛇影。
  我們必須勇敢地面對我們並不接受的現實,就像誠實地接受我們願意相信的另一部分現實一樣。回到本題,“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”已經說得很委婉,沒有人叫你不相信陌生人,只是叫你:不,要,輕,易,相,信!凡事要經大腦,其實如果心凈,聽壞人講話三分鐘左右就已經知道該不該相信他了。往往受騙不但因為世界上有騙子,更因為受騙者自己心中有貪念。因此無論行騙的是熟人還是陌生人,只要一下藥,一擊即中。我建議除了懸掛“不要輕易相信陌生人”和“不要輕易相信熟人”的警示之外,還要增加一條警示“不要輕易相信自己”。□陳揚  (原標題: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信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qd61qdjqn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